阿司匹林,作為醫藥史上三大經典藥物之一,自臨床應用開始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至今依舊是解熱、鎮痛和抗炎藥的良藥。隨著醫學發展,諸多研究發現,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對于年齡在50 - 59歲心血管疾病高危群,指南已將其作為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
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患 CVD 的風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的 2 到 4 倍,但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人群的一級預防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近日,發表在JAMA Netw Open雜志的一項研究探索了在美國患有和未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中阿司匹林的使用率。
該研究使用了2011年至2018年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的全國代表性數據。共有7103名60歲或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完成了一份關于預防性阿司匹林使用的問卷。預防性阿司匹林的使用被定義為參與者根據醫生的建議或自我決定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統計分析時間為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4月1日。
研究結果顯示,共納入7103名60 歲或以上的參與者,其中45.2%為男性,75.8%為白人?傮w而言,阿司匹林使用率總體為 46.7%,61.7%的糖尿病患者和42.2%的非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在美國估計有 990 萬 70 歲或以上患有或不患有糖尿病的美國人群在使用阿司匹林治療進行一級預防。
在沒有心血管疾病但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服用阿司匹林的人也更有可能是男性,而且平均腰圍(平均[SD],110.2[0.8]cm)更高。在平均年齡、BMI、種族/民族或血紅蛋白A1c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在沒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人群中,阿司匹林使用者的平均年齡更高(使用阿司匹林,70.2[0.3]歲vs不使用阿司匹林,68.4[0.2]歲),更可能是白人(使用阿司匹林,82.7%[SE,1.5%] vs不使用阿司匹林,76.4%[SE,1.6%] ),而且平均腰圍(102.1 [0.6] cm vs 99.8 [0.5] cm)、BMI(28.9 [0.3] kg/m2 vs 28.2 [0.2] kg/m2)以及血紅蛋白A1c(5.67% [0.01%] vs 5. 62% [0.01%])水平更高,更有可能患有高血壓(61.4% [SE, 2.1%] vs 42.9% [SE, 1.6%])或高膽固醇血癥(68.8% [SE, 1.6%] vs 53.4% [SE, 1.2%])。
在邏輯回歸模型中,對年齡、種族/民族、性別、教育、CVD風險和BMI調整后,糖尿病與使用阿司匹林的幾率明顯升高有關。在患有糖尿病人群中,高危與低危人群使用阿司匹林進行一級或二級預防的可能性并無差異。在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中,有CVD病史與使用阿司匹林的幾率明顯較高。在調整協變量后,女性與使用阿司匹林的幾率明顯較低相關。
綜上,在美國,糖尿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進行初級預防的可能性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倍。女性使用阿司匹林的可能性明顯低于男性,特別是在糖尿病患者中。在沒有糖尿病人群中,年齡越大與使用阿司匹林的可能性越大。醫療服務提供者更有必要向他們的老年患者詢問阿司匹林的使用情況,并且鑒于最近指南的變化,討論繼續阿司匹林治療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益處。
原始出處
Elizabeth Y. Liu, BA1; Mohammed E. Al-Sofiani, MBBS, MSc1,2; Hsin-Chieh Yeh, PhD3,4,5; et al.Use of Preventive Aspirin Among Older US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JAMA Netw Open. 2021;4(6):e2112210.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12210
擅長領域: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擅長領域: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動脈瘤、顱內血管畸形、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三叉神經痛、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偏側面肌痙攣、急慢性格林巴利綜合征、各種神經痛、急性脊髓炎、脊髓壓迫癥、脊髓空洞癥、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中樞神經系統各類感染性疾病、視神經脊髓炎、多發性硬化、帕金森病、肝豆狀核變性、特發性震顫、肌張力障礙、運動神經元病、多系統萎縮、癲癇、癲癇持續狀態、偏頭痛、緊張性頭痛、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腦性癱瘓、缺血缺氧性腦病、脫髓鞘腦病、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遺傳性共濟失調、重癥肌無力、周期性麻痹、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炎性肌病、睡眠障礙、眩暈癥、神經癥、自主神經功能不全、雷諾病、全身性疾病所致神經系統病變、中毒和藥物不良反應所致神經系統疾病、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擅長領域:內科常見病和疑難病,尤其在心腦血管疾病、脈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減少癥、白細胞減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結腸炎、腸功能紊亂、肝硬化等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風濕性關節炎,干燥綜合征,糖尿病、甲亢、甲狀腺良性腫瘤等內分泌疾病,焦慮、抑郁癥及重癥失眠等神經功能失調,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內分泌失調、不孕不育癥等婦科疾病,頑固性咳嗽,暗瘡,小兒消化不良,慢性蕁麻疹,以及惡性腫瘤術后放化療期間的治療和對人體亞健康狀態的調養等方面有獨特經驗。